中国建筑节能保温网致力于保温材料行业| 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保温材料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行业新闻 » 正文

合肥市以政府令形式出台建筑节能新规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2-02-23  浏览次数:1300
核心提示:今年2月,合肥市以政府令形式出台建筑节能新规,并正式实施。此举在全省率先,标志着合肥推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步入规范化、法制化

今年2月,合肥市以政府令形式出台建筑节能新规,并正式实施。此举在全省率先,标志着合肥推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步入规范化、法制化轨道。

节能减排迫在眉睫

“建筑领域减排,事关我国节能大局。 ”在采访中,专家和相关人士异口同声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。
 
一直以来,我国建筑行业与工业耗能、交通耗能并列为三大“耗能大户”,建筑耗能仅次于工业耗能。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建筑耗能一般占社会总耗能的30%,再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消耗,在社会总耗能中占比高达46%~47%,近“半壁江山”。

作为建筑大国,每年新建房屋面积接近20亿平方米,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总和的一半,可是95%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建筑,其能耗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。 “对于人口众多,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来说,如果听任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,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,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迫在眉睫。”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师李朝东这样告诉记者。

这些年来,合肥新建建筑全面实施国家规定的节能50%标准,设计标准执行率100%,施工执行率100%,施工合格率98.5%。目前,光靠节能建筑,合肥市一年就能节约91.8万吨标准煤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0.1万吨、二氧化硫排放20.778万吨。

“合肥是一个能源输入、水质型缺水的典型城市,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紧迫而重要。 ”由于认识到其重要性,合肥高度重视建筑领域节能减排,这方面的工作连续六年受到国家住建部专项督查组的表彰。一组数据显示了合肥市的成绩:2010年社会能耗总量1797万吨标煤,其中建筑能耗总量为432万吨标煤,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24.04%。

“虽然取得了成绩,但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,建筑耗能仍然是合肥迫在眉睫的问题。”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处长于飞直言告诉记者,截至去年底,合肥累计建设节能建筑8712.6万平方米,占现有民用建筑总量的56%,这也意味着还有近一半的民用建筑没有达到节能的要求。

“节能新规”破解困局

今年2月1日,《合肥市促进建筑节能发展若干规定》正式实施。这一政府令针对建筑节能资金、建筑节能技术和产业发展、新建建筑节能管理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、可再生能源利用、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管理六大的难点,出台了一条条“硬杠杠”。新规能否执行到位,效果如何,值得关注。

针对新建建筑,合肥创新模式,形成了立项、规划、设计、审图、施工、监理、材料、检测、质量监督、房屋销售、物业管理等部门齐抓共管的闭合式监管局面,新建建筑通过严格把关可以监督其实施节能,但既有建筑,也就是老建筑的节能改造任务艰巨。

据悉,我国目前共有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,这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高能耗建筑,其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~3倍。如全国2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都需要进行节能改造,按照每平方米200元的改造费用来计算,就需要4万亿元。

“推动建筑节能,资金历来是一大瓶颈。 ”于飞介绍,新规要求市、县(市)、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应当安排建筑节能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新建建筑节能示范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领域。“在这一规定的‘保驾护航’下,未来合肥在建筑节能资金上有望逐年增加。 ”于飞认为。

“行政思考得多,市场化思考得少。”合肥经开区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李正茂,多年从事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的住宅市场化工作。他认为,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单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不够的,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发动政府、生产企业、开发商、住户“四轮驱动”的合力,方能达到有力推进的效果,“但目前各地在这方面的动作还太少”。

“绿色建筑”期待激励

住宅产业化被认为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,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低碳是未来建筑行业的趋势。 2006年,建设部批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“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”,当时曾被誉为是经开区的“第四次革命”,经开区积极开展招商,吸引了一批企业前来投资。

我国建筑节能市场广阔,建筑节能改造更被认为是“金矿”,可是究竟谁阻碍了建筑节能之路? “缺乏激励惠商政策,是制约节能的重要因素。 ”李正茂认为。

2月22日,记者前往正在建设中的经开区天门湖公租房项目3号楼。这是我省首幢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住宅,标志着合肥住宅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。有关人士认为,“建筑节能虽然鼓励走市场化之路,但在起步阶段,政府应当扶持,而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向市场。 ”

据了解,近期合肥正在酝酿出台相关政策,对住宅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,让其在保障房领域有施展拳脚的空间。

目前,合肥市已经有三座国家挂牌的“绿色建筑”,分别为一星级“海顿公馆”、二星级“要素大市场”和三星级“鹏远住工办公大楼”。与此同时,滨湖新区更成为了合肥市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,该区所有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必须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,并在全市率先使绿色建筑与土地出让、规划审批挂钩,将绿色建筑相关指标纳入规划前置条件。截至去年11月,该区确认并实施的星级绿色建筑项目6个共计286.6万平方米,中国银行办公楼、智慧广场等星级绿色建筑共建项目4个共计60.9万平方米,有效推进了绿色建筑由项目试点向区域性示范的拓展。

合肥提出力争到2015年末,全市70%以上的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建设要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,建设领域与环境消耗水平要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水平。

“城市发展,更应该科学发展。 ‘绿色’之火能否燎原?除了将建筑节能纳入法制轨道外,政府的激励措施更是有力的推手。”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师李朝东认为。 
 
 
[ 行业资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点击排行
 
 
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