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建筑节能保温网致力于保温材料行业| 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保温材料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行业人物 » 正文

国内低碳研究专家潘家:调结构不能搞一刀切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1-02-12  浏览次数:1325
核心提示: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、国内低碳研究专家潘家华   十二五开局之年,如何调结构成为显学。但身为中国社会
 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、国内低碳研究专家潘家华

  “十二五”开局之年,如何“调结构”成为“显学”。但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、国内低碳研究专家,潘家华对此却似乎提不起兴致。

  “调结构是个必然,但不可能一步到位。每个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,如果连工业化都没有解决,就准备发展服务业,服务人群在哪儿?”潘家华说。看得出来,潘家华正努力从国内低碳研究的理论先行者变为“伪低碳”行为的批判者。

  《中国经营报》:有关部门正试图出台一个低碳城市全国标准,但各地发展情况不一,这一标准如何落地?

  潘家华:低碳城市建设永无止境,涉及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。每个城市的减碳活动只能根据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,侧重不同,区别对待,而不能好高骛远。

  有的城市要搞风电,可如果你的风力太小又不持续,有什么条件搞风电?现在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发展太阳能的口号,可太阳能成本高、不稳定,有什么必要大张旗鼓地一窝蜂上马大型设备?

  低碳标准,提高能效是最重要的,每个地区实实在在地提高建筑节能,比一些形象工程有效得多。

  《中国经营报》:“调结构”成为“十二五”关键词,当下掀起的战略新兴产业热很值得关注,事实上并非每个城市都具备发展条件,这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城市如何避免政绩陷阱?

  潘家华:“调结构”是个过程,不可能一步到位。北京服务业占比达到70%,但此前花了数年时间,才把首钢搬走。下一步怎么办?难道再把燕山石化搬走?

  诸如北京、上海这些发达大城市,减排力度可以大一些,一些新技术、新应用也走在前面,其结构调整是个必然。但我们国家更多是通过行政手段干预,而非市场调节。像伦敦,为了减少城市拥堵,会采取经济手段,向驾车者收取拥堵费。

  另一方面,中国的很多企业现在其实有能力去做一些低碳的事情,却又往往无意愿、无意识去做。像上海大火的楼房使用的建筑材料就不够节能,而我们的很多建筑、房地产企业,完全可以做得更好。

  针对不同城市,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,所以没有办法用同一个标准或办法“一刀切”。中西部城市未来的工业比重一定是越来越大,如果这时候你要它去发展服务业,给谁服务呢?所以当下还是只能发展工业,这需要个过程。

  环保的发展是个例子。上世纪80年代,我们就不断提环保、环保,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比美国都早了十几年,可只有到了这几年,国家经济发展了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环保才成为下一步的需求。

  相当一段时间内,中西部不发达城市还是要承接工业转移。当然,这种承接不是简单将落后产能搬迁过去,而是要进行升级,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结合中西部人力成本优势,差异化发展。

  《中国经营报》: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中有“调结构”一项。

  潘家华:我反对采用考核办法这一类形式进行。一些地方政府只唯上,不唯老百姓,不唯社会,很难有实效。像河北为了完成节能降耗指标拉闸限电,对真正的结构调整有何实质意义?

  再如上海宝钢每吨钢的出厂价调高1000元或者降低1000元,对当地的GDP数据统计影响很大,但其生产时的能耗是既定的,这样一般的考核标准很难有参考价值。

  所以每个产品、每个行业的标准都不相同,只有把标准真正落在实处,而不是只看考核办法,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。

 
 
[ 行业资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点击排行
 
 
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